12月19日,我校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总结表彰暨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动员大会”,全面总结2023年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具体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深度剖析了课改工作中的突出亮点和亟待继续完善的部分,对2024年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出新的整体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
本次产教融合课改工作在合作企业与学校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才培养和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会特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并安排发言,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课改活动。
与会领导嘉宾
学校董事长方植宁、副董事长陈柏根、校长叶小明、党委书记邓成良、常务副校长李玉春、副校长陈粟宋、副校长朱敏、董事长助理兼校长助理易晓爽、校长助理方颖珊、校长助理罗璋等校领导出席会议,应邀来到现场的还有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四级调研员王宁以及广州大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部门经理陈昌伟等数10多家企业方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教研室正副主任、辅导员、教师代表参会。会议由党委书记邓成良主持。
党委书记邓成良主持会议
副校长陈粟宋做课改总结和再动员
陈粟宋从党建引领、调研论证、校企合作、宣传动员等九大方面详细总结了2023年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开展的具体工作,深入剖析了本次课改工作的主要收获和不足之处。他指出,本次课改工作推动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综合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积累了一批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和示范性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陈粟宋就下一步对2024年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后续课程改革工作做动员发言。他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思想认识上要提升到新高度。各单位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按照学校制定的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总体方案统一行动。二是校企合作上要提升到新水平。我们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加强与企业、尤其是与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三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上要更具适用性。力求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业务契合度更高,及时引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思想、新成果,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持续更新教材内容,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教材。四是课程的教学实施上要更具实效性。要深化校企双导师制度建设,有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强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等工作。五是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管理上要更具规范性。要强化课程教学组织环节管理,加强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健全考核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副校长陈粟宋讲话
常务副校长李玉春教授宣读《关于表彰2023年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决定》。其中,经济管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获“先进二级学院”表彰,动漫设计与制作教研室等14个教研室获得“先进教研室”表彰,陈昌伟等8位同志荣获“优秀企业导师”奖,宗玲等16位老师获得“优秀教师”奖。
常务副校长李玉春宣读表彰决定
董事长方植宁、副董事长陈柏根颁发“先进二级学院”奖项
校长叶小明颁发“先进教研室”奖项
副校长朱敏、校长助理方颖珊颁发“优秀企业导师” 奖项
董事长助理兼校长助理易晓爽、校长助理罗璋颁发“优秀教师”奖项
获表彰的优秀单位和代表发言分享经验
颁奖后,获奖单位及代表纷纷发表感言,分享先进工作经验。各二级学院在落实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通过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现代学徒、车间课堂等多种载体,组织开展课程改革,落实改革目标。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许明箫、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宗玲、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龚萍、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工程师周柏霖、广东粤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肖瑞、智能制造学院教师林景智、医药健康学院辅导员罗雅琪分别上台发言。
全校广大师生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做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探索者与实施者,师生成果丰硕,为2023年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画下完美的句号。
先进二级学院代表许明箫作分享
优秀企业导师代表赵肖瑞作分享
优秀教师代表罗雅琪作分享
周柏霖、龚萍、林景智也纷纷上台发言
校长叶小明作总结讲话
校长叶小明总结讲话
叶小明指出,学校处于高速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校董事会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在全校上下参与课程改革的通力协作下,在相关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实现了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改革这项重大举措的成功。此次会议不仅是总结大会,更是动员大会。
对此,叶小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他指出2023年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创新,学校有望建设一批稳固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型教学基地,继续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型课程及精品教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范式。
同时,要借此机会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新的一年,要继续发扬我们在2023年产教融合课程改革中积攒的好经验好做法,奋力推进学校2024年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以此打造出我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品牌,走出一条民办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特色发展道路。(摄影:林润、符亮、陈婧炫、陈洽 初审:方颂 复审:朱怡权 终审:陈利群)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CopyRight?2017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教育园区学府路 传真:0769-83076800 邮编:523960 粤ICP备12047975号 招生办电话:0769-83076600、83076606、83076627、83076633 招生办邮箱:cxxyzs123@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