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基本功 以赛促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李莹  时间: 2025年04月11日 11:38:54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4月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行政楼601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此次比赛旨在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学校副校长陈粟宋教授出席活动并讲话、教务处处长朱怡权教授出席活动。教务处副处长欧阳世芹副教授、副处长杨艳容副教授、学校督导雷平教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秋凤教授、张纯教授担任专业评委,为参赛教师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院长吴秋凤教授主持活动。

副校长陈粟宋教授讲话.png

副校长陈粟宋教授讲话

赛前,陈粟宋副校长讲话。他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对构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相较于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思政课凭借其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承担着更关键的育人使命,既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社会规律、把握时代脉搏,更需通过“理论浸润+价值引领”的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针对本次教学竞赛,陈粟宋副校长提出“双轮驱动”目标,一方面通过精准选拔机制,遴选出代表学校思政教学最高水平的省赛种子选手;另一方面构建“赛训结合”平台,推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质量提升闭环。他特别强调,参赛教师需坚守“内容精准、逻辑严谨”的教学底线,在确保政治性、学理性零误差的前提下,开展思政教育教学。要求教师立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通过问题链设计化解认知堵点,运用多元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并借助教态教姿、语言艺术等教学素养提升课堂感染力。最后,他系统提出“七维提升”要求,一是教学内容须紧扣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二是教学环节需体现认知递进规律,三是教学方法要融合AI智慧教育技术,四是教学效果要聚焦学生获得感,五是教学态度应彰显育人温度,六是教案设计须突出创新亮点,七是课件制作需强化视觉传达。他期待通过竞赛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在横向比较中汲取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纵向深挖校本特色优势,最终转化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强劲动能。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1位思政课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进行了15分钟的现场教学展示。参赛教师们精神饱满、准备充分,各展风采,竞赛气氛热烈。黄杨婷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评述;回智勇老师以“梦”和“愿”为引子,通过事例解析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谢维珠老师结合革命英雄事迹、引经据典,生动讲述了何为“中国精神”;冯柳老师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活的灵魂进行深入阐述;李莹老师以唯物史观讲解了人民和江山的本质关系;吕娇老师借助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脑海》以AI赋能教学,解析中国新发展理念;陈雪敏老师介绍了担青春之责,圆青春梦想;杨晓红老师以哪吒和电影细节为切入点,分析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黄小凤老师通过视频展示等介绍了如何坚定四个自信;黄西联老师以小米产品为例,通过问题链层层剖析,深度分析世界百年之大变局;陈妙玉老师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进行讲授。

参赛教师风采1.png

参赛教师风采2.png

参赛教师风采3.png

参赛教师风采

专家评委们认真观摩了各位参赛选手的教学展示,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专家们也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设计的巧妙性、教学要素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准确性等方面提出了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激烈角逐,谢维珠、黄西联荣获一等奖;陈雪敏、黄小凤、回智勇荣获二等奖;杨晓红、黄杨婷、冯柳、吕娇、李莹、陈妙玉荣获三等奖。

专家评委做点评.png

专家评委做点评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秋凤院长做总结发言。她对专家们的中肯点评与建议表示感谢,并强调此次教学基本功比赛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检验,也为教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共同提升的平台。她希望各位老师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按照陈粟宋副校长提出“七维提升”要求,不断锤炼自己,苦炼基本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学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秋凤教授做总结讲话.png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秋凤做总结讲话

合影留念.png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