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4月1日,智能制造学院在实训1-303组织召开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参加研讨,共同谋划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聚焦产业需求 构建"四维一体"课程体系
副院长彭加山在主题报告中提出六大修订原则:
1、课程体系重构:打造“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四阶递进式课程群,确保每项岗位能力都有对应课程支撑;
2、能力培养贯通:按照"认知能力→专项技能→综合素养"三阶段培养路径,实现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无缝衔接;
3、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课程实践学时占比不低于50%;
4、师资配置优化:实施“一课双师”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承担2门关联课程教学,促进教师跨课程发展;
5、岗位精准对接:建立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新增《智能产线运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6门前沿课程。
6、管理能力强化:将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课程纳入必修模块
副院长彭加山发言
修订研讨把脉 凝聚育人共识
论证会采用“分组研讨+集中汇报”形式开展:
1、专业群建设组重点研讨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建议增设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模块;
2、实践教学组提出建设“基础-专项-综合”三级实训体系方案;
3、质量保障组制定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各专业带头人现场汇报修订方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提出"1+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具体路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展示校企共建课程的最新成果。
研讨现场
明确发展方向 擘画育人蓝图
院长孙文学在总结讲话中强调:
1、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
2、构建“产教融合、书证融通、赛教融合”的三维育人模式;
3、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论证;
院长孙文学总结
本次研讨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了修订意见,计划5月底前完成方案定稿。学院将持续推进“三教”改革,着力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