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开讲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谢娇   时间: 2023年10月12日 16:55:51

为全面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年秋季学期大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政课工作的通知》要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党委书记邓成良、校长叶小明于10月10日至11日,分别在4教-206、1教-203面向学前专业、动漫专业等近300名学生和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为主题讲授新学期“思政第一课”。

开讲前,两位校领导均深入学习宣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提出思政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课堂上,两位校领导均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使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全国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监制的课件进行授课,结合社会现实和案例故事,生动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等问题。

课上,党委书记邓成良结合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回顾了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百年来的中共党史,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针对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的问题,邓成良书记引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的观点,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中国化,并进一步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运用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邓成良书记运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勉励同学们要铸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注重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在新时代增强开拓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校长叶小明从宏大的世界历史视角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阶段性目标和持续性过程,结合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与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史来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叶小明校长回顾了1840年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人民蒙尘的近现代史,此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在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又以失败告终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出路,也成为了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基于此,叶小明校长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应把握时代大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当代青年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应当要结合自身实际,求真务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持续增强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念信心,不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励志担当大任,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两位校领导开讲新学期“思政第一课”主题鲜明,案例丰富,授课内容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授课结束后,广大师生积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思政第一课”的精彩开讲不仅引导了广大学生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牢铸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树立了榜样。(摄影/黄泽雄 初审/尹淑瑶 复审/吴秋凤 终审/方颂)

学校党委书记邓成良给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png

学校党委书记邓成良给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

学校校长叶小明给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png

学校校长叶小明给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

讲授课堂现场1.png

讲授课堂现场2.png

讲授课堂现场

学生认真聆听2.png

学生认真聆听

学校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