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介绍
姓名:黄芳丹
班级:22康复3班
实习时间与地点:2024年7月1日~2025年3月,在校企业合作单位——东莞市东华医院实习
实习感想
在东华实习的8个月里,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工作并不向课本上学的那样简单,因为老师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病人都不是全部按照课本的内容来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多总结才能积累临床经验。这样在面对困难时,也能迅速找到应对的方法,而老师们每次的悉心教导,都让我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有所提升。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经过我康复的患者们,功能障碍的不断改善。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患者的疾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心理上的煎熬。许多患者因疾病失去了自理能力,被迫卧床、只能依赖他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到无助和焦虑。每天目睹这样的场景,我更加理解了“医者仁心”的含义。作为未来的康复治疗师,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更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这种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让我更加坚定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让我明白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PT轮转实习期间,我有幸与众多的老师和患者相遇,与他们的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对该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令我受益匪浅,跟随带教老师的日常学习中,也深切感受到了他们与患者之间那份真挚的关怀之情。在这个科室中有很多脑梗死、帕金森病等之类的病人,在给这些病人做治疗前需要熟悉病人情况,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很重要,要尽量安抚好病人的心情。再根据情况给病人制定好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病人主动积极参与是很重要的。记得刚来的第2天,我的老师就让我上手,我的病人是偏瘫(右侧)且肌力为2-级并有认知障碍。我的老师就在旁边告诉我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能用悬吊的就用。做完之后还会告诉我哪些地方不足,锻炼我做病人的思路。”首先要对病人的下肢做肌力评估,肌张力评估、Brunnstrom,其坐位,站立平衡其次针对自己的评估作出合适的目标短期和长期目标。“最后按计划实施治疗,并进行中期评定。”若给病人做了很久训练,还没有达到效果,要及时修改治疗计划,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我始终秉持耐心、细心和同理心。例如,有一位中风后偏瘫的老人,起初对康复训练非常抗拒,认为自己无法恢复。我没有急于要求他完成训练,而是先与他聊天,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想法,慢慢建立起信任。在训练过程中,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每一个动作的意义,并不断鼓励他,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我也会给予肯定。渐渐地,老人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积极配合,甚至主动要求增加训练强度。最终,他的肢体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脸上也重新露出了笑容。他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没有放弃我,是你让我看到了希望。”
每一位患者的康复过程都充满挑战,而我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重获生活的希望和尊严。看到患者通过康复训练逐渐恢复功能,重新找回自信,我深感这份工作的意义重大。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更先进的康复技术,力求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帮助他们减轻痛苦,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小课堂
每周四,实习的带教老师都会召集学生们来给我们讲课,让我们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全是他们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总结。我学到了要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病人身上,能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理论知识是根基,而实际应用则是赋予其生命力的关键。每一个康复动作、每一项治疗方案,在书本上是抽象的概念,在病人身上却变成了具体的、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操作。通过为病人制定康复计划,我对各类康复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如何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病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这是我在实践中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样的病症,不同的病人可能需要截然不同的治疗方式。这就要求我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一位病人的独特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要将知识应用到病人身上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挑战。有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会让我感到沮丧和困惑。但正是这些挫折,促使我不断反思和学习,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我专业成长的宝贵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康复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更是对病人身心的关怀和帮助。
作业小组活动
我们举行了“趣味作业小组活动”,我们每个治疗师各司其职,我很荣幸能够当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在活动筹备阶段,我就深感责任重大。与康复团队、患者及其家属反复沟通,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期望和需求,精心设计活动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既有趣又能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这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OT活动,背后离不开细致入微的策划和协调。活动现场,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我努力用温暖和耐心去感染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当看到那些原本对康复训练有些抵触的患者,在活动中逐渐露出笑容,积极配合完成各项任务时,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沟通和引导能够极大地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趣味活动的举办,展示康复治疗的魅力和风采,增进医患之间的互动,帮助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焦虑,同时促进其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提升精神状态,帮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医疗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者全面关怀的承诺。
总结
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面对复杂病情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我曾感到迷茫和困惑;在与患者沟通时,有时也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需求。但这些挫折并没有让我退缩,反而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沟通能力,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段康复实习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在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写作意识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我深刻认识到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继续前行的决心。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对康复事业的热爱和责任,不断提升自己,为更多患者的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
实习指导老师:于晶
副主任医师,广东省针灸康复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康复专业委员会物理分会常务委员,东莞市康复专业委员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现任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医药健康学院专任教师,擅长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科研究。
辅导员--陈炫儿
医药健康学院团委书记、22级级长,任聘校团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东莞市无偿献血宣讲员,在职期间带领学院团委荣获“东莞市五四红旗团委”“东莞市2023年度红十字志愿服务合作奉献单位”等荣誉,指导学生获挑战杯校级铜奖、创新点子三等奖,个人获“先进个人”、“十佳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称号。(图片:医药健康学院 初审:于晶、孟木琳 复审:杨梦璇 终审:林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