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就业 | 医学检验,成长之路

  作者: 杨慧怡   时间: 2025年07月02日 08:26:23   点击量:

本期实习生介绍

姓名:杨慧怡

班级:22医检2班  

实习时间及单位:2024年8月——2025年4月在广州浩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图片20.png

实习经验分享

在医学检验的微观世界里,每一次样本检测都是一场与疾病的无声博弈。为期八个月的实习,我辗转遗传细胞实验室、普检组、分子组,在困惑与突破中完成了从“课本学习者”到“职场实践者”的蜕变——更幸运的是,这份成长让我最终获得企业留用,开启职业新篇。

一、遗传细胞室:染色体图谱里的“启蒙课”

初入遗传细胞实验室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组,我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阅片室的“眼力考验”,标本录单、报告核对、玻片扫描……在看似基础的工作里,染色体核型计数与排序才是难关。初时面对缠绕的染色体图像,我连“识别1号染色体”都要对照图谱反复确认。多亏老师手把手教我辨别着丝粒形态、臂长比例,终于能独立完成核型分析。

制片室的“细节战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每一步都藏着“陷阱”。记得第一次制片,染色体分散差、带纹模糊,差点返工!后来通过查阅文献、请教同事,发现是玻片预处理不彻底、胰酶消化时间过长。调整清洁流程、精准控制消化时长后,制片成功率直接飙升——原来“严谨”不是口号,是每一步的锱铢必较。

二、普检组:精密仪器旁的“熟能生巧”

轮岗到普检组,血常规、生化分析的“实战”更具挑战:从“手忙脚乱”到“肌肉记忆”:最初连样本采集量、试剂配比都搞不清,什么项目应该归类为哪个科室都分不清楚;到后来我不断练习样本采集、试剂调配与仪器操作,从屡次出错到操作熟练、数据判读精准。在化学发光法、流式细胞术等前沿技术学习中,通过查阅资料和前辈指导,我攻克了难题,拓宽了专业边界。曾经的“精密仪器”,变成了得心应手的“武器”。

三、分子组:基因密码中的“攻坚之旅”

最后一站分子组,血液提取与基因检测的学习,让我触摸到“精准医疗”的脉搏。从“流程”到“理解”,熟练掌握血液提取全流程后,我深入研究性病检测、地贫基因分析、Y染色体缺失检测的原理——原来每一个检测项目,都是“针对基因靶点的狙击战”。通过分析实际病例,我学会从检测数据里“读病情”,比如地贫基因检测的峰图异常,可能暗示罕见突变。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四、职业素养: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蜕变

实习教会我的,远不止技术。态度为王,对待每一份标本,都像对待“唯一的患者”——严谨记录、反复核对,因为深知一张报告背后,是临床诊断的关键依据;团队至上,普检组的“急诊样本突击”、分子组的“复杂病例会诊”,让我明白医学检验从不是单打独斗。主动补位、及时沟通,才能让“检测链”高效运转。这场实习留用,是专业给我的“成人礼”。    

未来,我要带着这份认可,以更饱满热情、更扎实知识、更严谨态度,为患者服务,为医学检验事业添砖加瓦,在守护健康的路上,坚定又执着地走下去 。


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李海华

图片23.png

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医学硕士,讲师,执业药师,双师型教师。主要讲授药理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基础化学技能强化训练等课程;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教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 1篇,北大核心期刊1篇;主持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1部,参与译作1部;获得广东省级教学能力竞赛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赛项、生物技术赛项,获得二等奖、三等奖;获得2022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连续获得2022-2023、2021-2022年度校级先进个人奖;获得2024年校级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奖。

辅导员——陈炫儿

图片24.png

医药健康学院团委书记、22级级长,任聘校团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东莞市无偿献血宣讲员,在职期间带领学院团委荣获“东莞市五四红旗团委”“东莞市2023年度红十字志愿服务合作奉献单位”等荣誉,指导学生获挑战杯校级铜奖、创新点子三等奖,个人获“先进个人”、“十佳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称号。(图片:医药健康学院 初审:李海华 复审:杨梦璇 终审:林亚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