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就业丨方寸护土磨技艺,点滴关怀悟仁心

  作者: 1222   时间: 2025年09月01日 16:03:53   点击量:

本期实习生介绍

姓名:梁翠婷

班级:23护理10班

实习时间及单位:2025年6月至今,在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实习。

 

image.png 

实习经历


以初心致匠心:从忐忑萌新到临床雏燕的双科成长记

当6月16日的晨光漫过东莞市常平镇东部中心医院的门诊大厅,我攥着实习手册的手心沁出薄汗,这是前往实习地点报到的日子。穿上护士服站在病房走廊时,墙上的时钟仿佛都在放慢脚步——那些在课本里滚瓜烂熟的护理操作,此刻骤然化作需要亲手触碰的真实生命。从普外科外一区到骨三科,56天的轮转像一场细密的编织,将忐忑、失误、顿悟与成长,编织成了我护理生涯最初的底色。  

 

image.png

参加入科教育


外一区:在光影与针尖间生长的护理微光

外一区的走廊总弥漫着特殊的气息——消毒水的清冽混杂术后患者流质饮食的温软,还有红外线烤灯运作时低沉的嗡鸣。这里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护理操作都藏着对"精准"与"温度"的双重考验,而我,正从最初的手忙脚乱,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节奏。

第一次独立给肛周术后患者做红外线烤灯护理时,手心比患者的伤口还烫。调整烤灯高度时,卷尺在手里绕成了乱麻,生怕距离过近灼伤皮肤,过远又失疗效。患者察觉我的紧张,宽慰道:"姑娘,我这老骨头经得住,你尽管操作,错了我不怪你。"那句话像阵暖风,吹散了我一半的慌乱。我蹲在床边,对照护理单反复确认距离和时间,边操作边给患者讲注意事项,余光瞥见他悄悄松开了攥着床单的手。结束时他说:"比上回护士照得舒服,你说话轻声细语的,听着就安心。"回护士站的路上,我将烤灯操作流程默背了三遍,原来护理的底气,一半源于技术,一半源于患者的信任。

留置针穿刺曾是我的"噩梦"。首次尝试时,针尖刚触皮肤手便颤抖,患者的血管在眼前模糊成波浪线。带教老师轻握我的手稳住针柄:"别怕穿破,你越怕,患者越紧张。"第二次为糖尿病患者穿刺,我深吸三口气,盯着他手臂上那根不算明显的血管,回忆老师说的"三松"技巧——让患者松拳头、自己松手腕、进针时松心态。当回血顺利涌入导管的那一刻,我差点欢呼出声。患者笑着抬臂:"你这针打得,我都没感觉到疼。"自此,我渐渐摸索出窍门:老年患者需慢推,年轻患者求稳准,紧张的患者则先跟他们以家常转移注意力。每一次成功穿刺后,看着输液管里平稳流动的液体,悄然就有了分量。

7月中旬的转科考试是一场"硬仗"——为意识模糊的卧床阿婆插胃管。进病房前,我的心跳如擂鼓,带教老师轻拍我肩膀叮嘱:"记住,操作前先喂口水试试吞咽,既是评估,也是安抚。"我端着温水走到床边,轻轻扶起阿婆的头,用棉签蘸水湿润她的嘴唇:"阿婆,咱先喝点水,不烫。"她浑浊的眼神微亮,艰难地吞咽了一下。正是这微小的反应,稳住了我的心神。插管时,我边操作边轻声喊"阿婆",观察她的反应,当胃管顺利进入预定长度,抽出胃液的那一刻,我差点掉眼泪。监考的老师在旁边说:"进管时能根据患者反应调整角度,喂水的细节尤为到位,这才是真正的整体护理。"走出病房,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治疗盘上,我豁然领悟:护理的考试,从不苛求“完美操作”,而是考验在突发状况中,是否仍能视患者为“人”般呵护。


image.png

为患者进行鼻饲

 

骨三科:与石膏绷带共舞的护理进阶路

刚到骨三科的第一天,带教组长笑着说:"这里的患者要'慢养',你们的脚步得跟上他们的康复节奏。"确实,相较于普外科的紧急处理,骨科患者更需要长期的康复指导:给髋关节置换患者调整睡姿,教锁骨术后病人做呼吸训练,记录骨折愈合的细微变化,都——无不考验耐心与细致。

初来时我常犯"急性子"的错误:给卧床患者翻身时动作太快,指导功能锻炼时未顾及患者的疼痛耐受度。一位阿姨轻声提醒我:"姑娘,别着急,骨头愈合本就慢,顺着它的节奏,慢慢来。"一语点醒梦中人——不同科室自有不同的护理逻辑,普外科是与时间赛跑,骨三科则是与时间同行。

在这里,我第一次尝试独自送手术。推车床穿过走廊时,患者大爷突然说:"我孙女也像你这么大,在医学院读书。"我握着他的手:"您安心,到手术室我会陪您,一直到麻醉开始前,给您点安心的力量。"从核对信息到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每一步都按流程走,却因为那句家常话少了几分紧张。回到病房时,带教老师正在护士站等我,她竖起大拇指:"全程衔接流畅,更难得的是让患者踏实。"

模型上的练习:把课堂知识缝进临床手感

科室的小讲课是我们每天最期待的"实战预习"。那天带教老师讲的是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重点拆解灌肠操作要点。示教室内,我们围着模型而立,老师手持灌肠管,边演示边讲解:"插入前要确认肛管型号,润滑时得从顶端2-3厘米处开始,旋转推进时手法要轻,遇到阻力稍退,切忌蛮力硬插。"


image.png

参加科室小讲课


我扶着模型模型的"臀部",手心微微出汗。分组练习时,我自告奋勇先尝试。拿起肛管的瞬间,晨间熟记的步骤忽然卡壳,老师在一旁轻声提示:"先核对灌肠液温度,39-41℃,记不住就看治疗单上的红笔标注。"我深吸一口气,按照老师说的"先排气、再润滑、慢旋转"一步步来,当模拟肛管顺利抵达预定深度,同学在旁轻声鼓掌。


image.png

科室操作考核


一位同学操作时忘了夹闭肛管,"灌肠液"沿模型流下来,我们都笑了,老师却借机强调:"这就是临床隐患,灌肠前务必检查夹子松紧,否则既浪费药液,又徒增患者不适。"小讲课结束时,晚霞透窗而入,将模型的影子拉长。抚着发烫的脸颊,我顿悟:模型上重复练习的每一个动作,终将成为守护病床前的底气;老师强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为我们的护理安全“打补丁”。

 

成长:是被信任托举的轨迹

回望这两个多月,从首次静脉穿刺时手抖到看不清血管,到如今能一针见血;从写护理文书时漏项错项,到如今能快速精准地完成记录;从面对患者提问时支支吾吾,到如今能清晰解释治疗方案——每一点进步都印着老师的指导与患者的包容。

外一区的知知老师深谙"放手不放眼",她让我独自处理医嘱,自己却在旁边默默核对,等我完成后再逐点讲解优化空间。正是这样的"扶与放",让我敢往前迈步,也知道往哪迈步。骨三科的徐老师常说:"别怕犯错,重要的是犯错后带着思考沉淀。"她会把我写错的护理记录折起来,让我对比规范版本找差距。

患者的支持更像无形的翅膀。那位被我扎破血管却笑着说"没关系,下次准行"的大叔,那位主动配合我练习叩背排痰的阿姨,那位把我当成"小老师"请教康复知识的大哥……他们的信任让我明白:护理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守护他们的健康,他们也滋养我们的成长。

两个科室的轮转,彷佛为护理初心镀了层实践的光泽——曾经的忐忑变成了笃定,曾经的失误化作了经验,曾经的生涩长成了从容。前方仍有更多科室待探索,但只要怀揣这份被信任托举的初心,带着在东部中心医院收获的温度与精准,我便敢在这护理征途上,坚定前行,永不止步。

 

实习指导老师——李静

image.png


副主任护师,现任医药健康学院专任老师,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35年,从事护理管理23年,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及带教经验。在医院从事内外妇儿五官科的护理,从事过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也从事过母婴护理、养老护理、儿推术、产后康复护理、护理人文素养、妇产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授课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养老护理国赛、省赛获得过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编辑:冯家豪 撰稿:梁翠婷 初审:李静 复审:黄柳轩 终审:林亚华)                                      

关闭